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实拍美国华人的蜗居生活(图)

发表于2013-08-15

“蜗居”这个09年在中国悄然流行的词也可以用在大洋彼岸一些华人同胞身上。他们有人习惯了蜗居的生活,有人为了儿女学习甘愿蜗居,也有人为学业而蛰伏斗室,更多的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挤一挤。驮着蜗牛壳的他们默默地付出,辛苦地耕耘,可是却无法摆脱生计、医疗和住房的压力。

 

发表于2013-08-15

“蜗居”这个09年在中国悄然流行的词也可以用在大洋彼岸一些华人同胞身上。他们有人习惯了蜗居的生活,有人为了儿女学习甘愿蜗居,也有人为学业而蛰伏斗室,更多的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挤一挤。驮着蜗牛壳的他们默默地付出,辛苦地耕耘,可是却无法摆脱生计、医疗和住房的压力。

 

发表于2013-08-15

一间不到六平米的地方放了一张双层床、一张小方桌和一些杂物,这就是黄培德的家。所谓“厨房”,也只是房间内摆了樽电饭煲和电磁炉的一个角落。而“隔壁”,其实也只是隔了一层薄薄的挡板,挡板与天花板之间却还有一米多的空隙。房东将这层楼分隔成31间同样大小的房间,共享澡堂和厕所,但由于消防需要,房与房之间不能被完全隔断。

今年87岁的黄培德上世纪七十年代只身一人移民到美国,他初来纽约时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收入有限。当时这里的租金每月只要$110,且其位于唐人街中心的地段也极为方便,于是他便在此处扎根,目前已住了32年,是这间散仔馆里年资最老的租客。

 

发表于2013-08-15

这样的居住情况正是纽约唐人街散仔馆的常态——拥挤(有些房间内甚至放着三层床住着一整家人)且隐私性差(因为房间不封顶所以能清楚地听到屋外的对话)。但也正因如此,这间散仔馆里的邻里关系也比一般居所要亲密,许多人家都爱互相串门子聊天,一起观赏连续剧,甚至做了菜也分给邻居。不同于一些报道里看到的挤在狭小空间情绪消沉的“蚁族”,他们虽过得艰难,但却是意外地乐在其中。 

回复(0) 

 

发表于2013-08-15

林家一家人蜗居在32.5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们的浴盆放在厨房,衣服就挂在饭桌上。

而随着近年来留美的华人工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移民美国的中国富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在选择住房时都尽量搬离唐人街。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在美华人仍然做着较低技术含量的工种。他们的生活起居以唐人街为中心,唐人街的日间百态就是他们生活的一个个缩影。

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曼哈顿唐人街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仅$20,000出头,而纽约市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却接近$40,000。这里的许多华人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另一些即使钱赚得不少,但苦于没有合法的身份而租不到正规的公寓,因此散仔馆这种廉价又不需担保的住房的需求量几十年来才一直源源不断。

同时,唐人街还衍生出了另一种更加经济实惠的居住形式——换床(shift-bed)——一些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人与一群白天休息晚上工作的人轮流使用同一张床铺。

陈子阳告诉笔者,他在福建老家有幢四层楼的房子。“我家刚好四口人,我之前一个人可以单独住一层。”但是看着现在眼前这片六平米的土地,他无奈地笑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取舍抉择,也许只有活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图为林妈妈雪莉正在准备晚饭,她的三个孩子就在厨房内放着的浴盆里洗澡

 

发表于2013-08-15

其实小云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离开相对舒适的国内家庭生活环境,初来美国留学的年轻人。而对于许多50后、60后、70后留学生而言,小云的生活谈不上艰苦,甚至还有点奢侈。要知道,早年的自费留学生可是住地下室还要找上两三个室友分担开销的,此外还要四处打工。从零开始的生活当然困难,但好在还有希望,还有激励数代人勇闯新大陆的“美国梦”,毕竟前辈们的经历证明,一旦学有所成,找到工作,就至少可以买上一套或大或小的公寓房,告别蜗居生活了,也许吧。 

 

发表于2013-08-15

08年年初开始,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失业率节节攀高。小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努力工作,在逃过最初两轮公司裁员波后,最初于今年年初被裁。唯一的经济来源被切断,最初的恐慌可想而知。小袁意识到,对于打工者而言,工资支票(paycheck)其实就是一切,尤其在无亲无故的海外异乡。

辛迪

 

发表于2013-08-15

最初几个月,递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满世界似乎都是相同经历、相同背景、削尖脑袋找工作的人。同时被裁的美国同事已经开始挂牌售屋,糟糕一点的在等待银行法拍,而得益于中国人卯吃寅粮的良好传统,小袁夫妇的积蓄还可以维持数月的开销。

自然地,小袁想到了招房客,这似乎是当下唯一可以轻松获得的收入。形势逼人,太太也点头同意。于是很快,小袁就在craigslist上贴出广告,找到一个在本地上班的华人做房客。华人无论男女,不管住哪,都要下厨房做饭,然而大家背景相同,沟通容易,因而也能够互相忍受。拿到第一个月的房租,小袁夫妇觉得轻松许多,也感慨许多。于是夫妇二人商量,反正一个也是租,两个也是租,不如把宝宝的房间也腾出来,增加点收入。

妈妈和辛迪

 

发表于2013-08-15

于是现在小袁家里住得满满当当,四个大人一个小孩。住得最蜗的是房东,夫妇俩带着孩子住一个大间,客厅还得保持清爽整洁,所有暂时不用的杂物只有堆放在车库里,随用随拿。居住质量虽然下降许多,但两份租金让小袁喘了口气,短时间内不用太担心弹尽粮绝的那一天。

“这就是生活无奈的一面吧。”小袁说。


天台上晾衣服

 

发表于2013-08-15

大多数人会把房子卖了,然后在市属的西洛克斯百利(West Roxbury)区重新买房,那里房价还算可以承受,并且紧挨I-95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但缺点是离学校较远,治安较差。再说现在房市不好,他们也不愿低价将房子脱手。或者将霍普金顿的房子出租,在没有房贷供款的压力下,在离学校近的布鲁克林(Brookline)区或奥斯顿(Allston)区租一套小房子或联排别墅。但老陈夫妇又心疼自己刚刚装修完、整洁漂亮的家,觉得若给陌生人住个几年,这房子肯定就没法住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