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他山:民民营资本向“酒店+地产”转移

发表于2010-09-09
他山

民资向“酒店+地产”方向转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年初深圳虎年第一拍中,他山就看到一些端倪。今年3月2日下午,深圳虎年首次举拍位于位于与深圳市中心以东,约2小时车程的南澳桔钓沙一宗五星级酒店用地,他山撰文《解读深圳虎年第一拍》,对该土地出让进行分析认为:3月2日下午的拍卖,标志着民营开发商开始从单一的开发模式向持有物业(或部分物业),经营物业(或部分物业)的思路转型。

与举拍的有17家竞买人,举牌次数144轮,地价最终从底价6405万拍到了6.22亿元,溢价幅度近9倍,被媒体炒作为“溢价王”。参加者除万科外,其他皆为民企,万科积极参与的理由在于,该地块离其旗下浪骑游艇会、大甲岛的距离都不远,拿该地块后可形成产业阵势,其他几家民营开发商,都是在住宅市场上赚足了钱,在产品结构上谋求转型,他山分析这几家民企有一个特点,近年的主要利润结构,都是住宅的比例在下降,其他产品,如酒店的利润比例在增加。

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能上央企与地方政府设置的套子!2009年央企在土地拍卖市场上疯狂夺标,延至6月29日,中国铁建以近13亿元的价格,拿下广州芳村高尔夫球场两块地。7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中铁建地产和华侨城地产又分别以40亿元和37亿元的总价拿下多块土地。当今中国土地拍卖市场给人的感觉是,央企与地方政府联手,把地价抬起来之后,让民企往里面钻,这显然是要让民企把近几年的原始积累套出来,“归还”政府。

现在的民营开发商已经过了拍脑袋上项目的年代,他们不会轻易在土地市场上不能和央企血拼,在土地资源紧张,或没有储备土地的情况下,民企开发商维计的唯一办法是持有物业,经营物业。一方面,当今的土地交易制度对“酒店+地产”模式的诞生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另一方面,调控政策中,对二套、三套房购置门槛的提高,已限制了大量民间资本流入住宅市场,所以民资向“酒店+地产”方向转移,有其必然性。

“酒店+地产”是深圳东方银座集团率先推出的概念,与这种结构模式相似的,是华侨城引以为傲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由主题公园来提升住宅产品的附加值,华侨城有央企背景,高调地在全国许多城市复制,实现了“1+1>2”的预期目标;东方银座集团则是民营资本为背景,在物业开发之后,还派生出了“品牌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它从香港和深圳出发,低调地将资本的触角延伸到东莞、山东、沈阳、吉林等地。两种结构相似的商业模式,风格却迥然相反。

最近,他山与一位已移居澳洲的开发商朋友聊到“酒店+地产”,他说:保守估计,民营企业持币不低于20万亿元,这些钱在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之间游走。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谈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看得出中央在尝试将这笔钱引导进入垄断国家行业。但该开发商认为:他们这些“持币者”最担心的倒不是通胀,被央企误导进入“地王”是圈套,而这些钱一旦引入被国家控制的垄断领域之后,恐怕也是“关门打狗”的后果。所以民营资本往“酒店+地产”方向转移,开始的回报不高,只要不发生战争,至少也能获得有一份固定的投资收益。
上一页|1|
/1页